2021年12月15日 14:55编辑:黄东平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乐安公溪镇村民乐某因交通事故,导致左腿截肢残疾,目前已花费医疗费10万余元。包户党员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为其办理司法救助申请。包户党员能第一时间获取群众信息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这得益于乐安县充分吸取疫情防控经验,进一步创新社区管理与服务方式,健全服务网络,激活社区资源,强化服务功能,推行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志愿服务等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走出了一条“党建+网格化管理”的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路子。
一年来,乐安县以现代化为目标,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凝聚力、驱动力、实效力为加快推进试点改革,有效破解了一批治理难题。
完善治理架构提升凝聚力
乐安县假日风情、老林车队两路段,新安装的路灯在近日正式投入运行使用。新装的路灯照得路人心里亮堂堂。在试点改革中,当地推出“党建+网格化管理”机制,网格员认真收集、倾听群众诉求,切实解决居民的烦心事。据了解,乐安县在县城7个社区全面推行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7个社区设为一级网格,已选派43个二级网格长、141个三级网格长、2230个兼职网格员、47个专职网格员,打造了“片区党委—网格党支部—院落、楼栋党小组”的组织网络体系,形成“统一指挥、综合推进、协调联动、高效运转”的网格化综合体系,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米”。
创新治理方式增强驱动力
深化“枫桥经验”乐安实践,创新“五治”方式,切实增强治理动力、能力和活力,在全县市域社会治理试点中正成为一种内在驱动。
围绕增强政治引领力,实施“党建+包保联系”工程,创新“农村党员联系群众”机制,乐安县“党员包户”机制已覆盖全县193个村(社区),共4097名农村党员联系群众86782户,打通了联系群众“最后一米”,“联”出了乡村治理的新气象。
围绕激发自治内动力,通过深化完善乡规民约,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条约规范行为,建立健全村民理事会制度,逐步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通过“爱心超市”和“文明银行”积分兑换、公示上榜来促进村民养成爱护环境等良好习惯。
围绕强化法治保障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宣讲团、党员志愿者开展“六进”活动;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在不同平台流转,使群众能得到及时快捷的法律服务。
围绕发挥道德教化力,利用湖坪乡国宝公祠红色教育基地、乐安红军标语博物馆,打造“千条红军标语”、“五女跳崖”等红色现场教学示范点,挖掘乐安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游湖
围绕强化智慧支撑,织实雪亮工程网,高标准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联网应用,利用“雪亮工程”平台协助办案单位抓获犯罪嫌疑人20余人,服务群众300余人次;织细服务群众网,在县政务中心及各乡(镇)政府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目前已开通网办事项1622项,可办率达到100%。
优化制度提升治理实效力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改革中,乐安坚持把是否有效解决突出问题,作为检验市域社会治理的试金石,提出运用制度威力解难题、补短板、防风险。
有关负责人介绍,乐安县在固化经验基础上推动制度化,坚持“做在前面、做在平时、做在基层”,探索形成了坚持“见人、见事、见地点”抓动态排查,“定人、定责、定措施”抓责任落实,“态度要坚决、速度要快、力度要大”抓研判处置的工作法。
试点以来,全县八类主要案件立案数、信访总人次和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并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典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