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02:57编辑:抚州小编 新闻热线:0791-86847179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我叫周战武,是抚州中院研究室副主任,也是一名员额法官。今天很荣幸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经历和写作感悟,我分享的主题是《法治征程中的微光》。
自2019年进入抚州中院以来,我先后在审管办、研究室工作。六年多以来,坚持聚焦中心工作,立足主责主业,挖掘“真问题”,敢于啃“硬骨头”,方为求真知、见实效。先后撰写论文、案例和调研课题等20余篇,数篇获得国家、省级奖,在全省法院、全国法院学术讨论培训班上作主旨发言并授课,正是在学术调研这个“竞技场”上的千锤百炼,司法审判与司法调研中的来回论证,不断强化自身专业素养、思辨能力,练就驾驭灵魂的自律和实现理想的实力,使自己成长成为保持独立和富有主见的鲜活生命,也让我从曾经懵懂彷徨的法院新人向会办案、勤思考、善总结、能写文章的综合性人才发展,在法治征程中发出自己的微光。
在审判实践中捕捉调研“源头活水”
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坚守“从审判中来,到审判中去”的理念,将实践中的困惑与难题转化为调研的动力源泉,力求了解实情、剖析法理、解决问题。调研写作怎样选题是关键,2023年,我在辅助办理涉众型跨境电信诈骗案件时,发现在没有被害人陈述和银行交易流水情况下,海量待证事实类型电信诈骗案件数额难以认定,通过分析大量案例,向领导、老师、同事请教,研究视角也从个案延伸到类案的共性问题,提炼出核心命题: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定量证明之综合认定规则优化—以诉讼内外部认知过程为分析路径,为类案审判中海量诈骗数额认定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综合认定的解决方案,获得全国法院第三十五届学术讨论会一等奖。
关于调研的选题,省法院院长傅信平在接见我和另一名全国学术讨论会一等奖作者时,强调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持续深入调查研究,回应实践之需、破解实践难题,推出含金量更高、影响力更大的成果。我们在论文选题上充分用好“法答网”、人民法院案例库和各类培训课程,善于发现发“真问题”,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司法治理效能,实现良法善治。
于孤灯案卷间打磨调研“匠心之作”
从事调研,忍受的是孤苦,没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精神,整天心浮气躁,不可能做好调研。我觉得,对于调研写作来说,长期保持学习和深度思考的习惯,是必备的。它是锻炼思维的过程,是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逻辑支撑、路径选择的基础。我每天不管工作多忙,有时加班较晚都要坚持深度学习一篇《法律适用》《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案例选》等应用法学文章,以涵养自我业务理论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当然,我还会坚持阅读其他社会科学类的、自然科学类的书籍,让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视野更加比较开阔,思维更加全面。
写好论文犹如玉石雕琢,整个过程中经常把框架和观点推翻重构,这种自我较劲的过程既考验专业素养,更磨砺心性定力。论文写作点点滴滴还记忆犹新,其中夹杂着酸、苦还有甜。从论文选题提纲、初稿到论文反复修改、定稿,在无数个写作的夜晚里,静静汇聚成思绪的涓涓细流,滋养着我的心绪,虽然辛酸,却甘之如饴,欲罢不能,我在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自我的价值。这正是司法调研“顶天立地”的精神品格——既要扎根司法实践的厚土,又要追寻法治理想的苍穹。
以团队协作凝聚调研“破题之力”
调研绝非一人之功,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撰写这篇关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定量证明之综合认定规则优化的学术论文过程中,有幸得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领导、同事们的指点和帮助,每次的观点碰撞都是莫大的财富,在数十次的修改打磨中,我不断优化论文框架结构,完善逻辑论证,推敲选词用句,调整案例呈现方式,最终定稿。尤其记得提交终稿的前一天,我们还在对论证逻辑、用语表述作最后的推敲和修改。我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既是一场孤独的探索,也是一次集体的智慧碰撞。
在撰写《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法院参与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省级重大课题时,我在与专家学者的一对一交流中,从文章选题、写作思路梳理到后期修改都受到了很多启发与帮助。记得一次座谈会上,一位专家提出:“司法参与社会治理,不能只做‘救火队’,更要做‘防火墙’。”这句话让我有了构建“源头防控+类案指引”机制的核心灵感。经过反复修改,这篇法院参与重大风险防控机制构建的调研获得第十九届“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一等奖、省法学会良好结项课题。让我深深体会到:调研路上,在不断地发现不足、寻求提升并推动文章臻于完善的过程中,我与文章一并获得了沉淀与进步;领导的支持、专家的点拨、同事的协作,如同暗夜中的灯塔,指引我们穿越迷雾,抵达真理的彼岸。
让调研成果转化为审判“实战利器”
司法调研不是闭门造车的“文字游戏”,而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智慧循环。“解决问题优于建构理论”始终是应用法学研究的重要追求。在调研对策中,立法完善是禁忌,提高素质要慎用,制度构建要符合法院工作实际,见行见效,避免讲稿式建议,对策建立落到实处,不要大、空、泛,要细、实、可行。
我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定量证明之综合认定规则优化—以诉讼内外部认知过程为分析路径》一文中,从诉讼认知视角全新解读综合认定,避免印证模式过度依赖主观证据弊端,杜绝依据推定规则片面看重客观行为风险,应以间接证据定案为主要进路,最终以“排除合理怀疑”的高标准来保证事实认定的准确性和正当性,破解网络犯罪治理难题。同时,我对该论文中的王某1等诈骗案以案例分析形式修改后入选中国法院2024年度案例。另外,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人民法院参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建构与完善》一文中,探索人民法院在参与社会治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新路径,充分运用司法大数据辅助重大风险预测,完善案件裁判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以期为人民法院更有力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供借鉴。
调研能力与司法审判能力本即宗源一致、浑然一体。审判活动本质上也是调研活动,撰写裁判文书也正是通过深入调研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当我们将法官席上的困惑转化为论文中的思辨,把研究成果反哺审判实践时,实现“办案”与“调研”的双向奔赴,提升综合素能,从而不陷入低头办案、机械办案,更好地推动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
六年调研路,我收获的不仅是奖项与认可,更是对法治信仰的坚守。作为青年干警,我愿继续怀揣对法治精神的执着追求,以“如我在诉”的情怀做有生命力的研究,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追求书写司法为民的注脚,用笔尖记录司法实践的每一次突破,让思维的微光汇聚成推动法治进步的星火。